《叶嘉莹传》 作者:熊烨 版本:江苏人民出版社 诗歌是她的家常话,她在生活中学习诗歌语言,用诗歌语言表现生活。 叶嘉莹生于燕京旧家,先世是蒙古裔的满族人,本姓叶赫那拉。她自述从曾祖辈开始习医、习文,伯父、伯母和父亲、母亲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;其祖母在世时,父辈们每日晚课,去祖母床前为她读古诗词……可以说从牙牙学语时,叶嘉莹听的说的学的都是雅言,“从小就已习惯于背诗和吟诵,诗歌的声律对她并未造成任何困难”。 故都旧家察院胡同23号则古意浓浓,“格窗秋灯、石阶紫菊、檐雨墙虫、碧天霞照、月华飞雪,”为叶嘉莹营造了诗意生活的“实在”环境,成了她观察感受的直接对象。“语言与现实联结产生意义”,这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唯一目的。她在生活中学习诗歌语言,用诗歌语言表现生活,注定了她纯然的诗意人生。无论是忆北平,还是写金陵,或是家书为文,都是平实的生活、流畅的诗意。 诗歌是她的生命,她在古典诗歌中体悟生命的真谛,用古典诗歌沉淀生命的厚重。 “古典诗词也融入她的心思意念,构想起一个包括语言符号和思想感情在内的精神世界。”用20世纪最具盛名的词学大家龙榆生的话说:“文字因缘逾骨肉,匡扶志业托讴吟。只应不负岁寒心。”而叶嘉莹强调的不是“匡扶志业”,是“书生志意”。她说,我们学习(讲授)古典诗歌,我们的理想和志意,都是寄托在诗歌里的,寄托于古人的品格、理想、志意、怀抱、情操、修养。“她认为,自己首先要对得起古代诗人投注在他们诗篇里的心灵和感情。” 叶嘉莹晚年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,而伴随着我的苦难,给我理想、给我力量的,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。” 诗歌是她的文化故乡,她在诗歌文化中寻寄情怀,用诗歌精魂锻造文化的品格。 陈丹青曾说:“母语即母国。”那么诗歌,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学故乡。叶嘉莹出生、成长的一代,是中国现代史同(龄)代人,注定是历经忧患苦难的一代,注定是承前启后的一代。所以,无论生活经历怎样的坎坷,心境如何悲苦绝望,她和齐邦媛、木心等一样,内在的诗心和生命从未死去,他们总是尽自己的力量,用最真诚的态度和语言讲授、研习诗歌,乃至中国古文化的经典与精髓。 “高枝珍重护芳菲,未信当时作计非。忍待千年盼终发,忽惊�
|